一例离心异常标本给予的启示

时间: 2024-03-27 00:14:39 |   作者: POCT即时检测平台系列

  在我们日常生化检测中,使用的采血管为促凝剂-分离胶的黄色管。这种黄色管里边含有分离胶,可以在离心过程中将血清和血细胞彻底分离,并能保持48小时内保持稳定。这样不仅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且能提高血清的收得率,有利于血标本的储存和运输。基于以上优点,促凝剂-分离胶的黄色采血管被大范围的使用在临床生化项目和免疫项目的血液采集中。但是有时候不是所有标本被离心后都能分离出血清。

  某日生化室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生化流水线的报警打破了应有的“宁静”。笔者查看仪器报警,提示:标本血清少。于是笔者查看该标本的情况。一例异常标本状态呈现在笔者眼前。如图1。

  该患者的标本经离心后只有少量的血清,笔者第一反应难道是一例真红细胞增多症?于是立刻查看该患者的血常规。血常规结果如图2,标本状态如图3。

  血常规结果为HCT为31.5%(参考值为37-49),从标本静置状态来看与HCT结果相符。从结果和标本状态分析并不符合真红细胞增多症。难道是患者的凝血功能有问题,导致血液不能完全凝固?于是笔者查看患者的凝血常规。结果如图4。

  虽然患者的PT和TT都增高,但并不至于出现无法充分凝固的血清。笔者瞬间感到迷茫:目前患者的离心后所获得的血清比例与血常规HCT结果完全不一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于是笔者赶快用仅有的少量血清进行生化检测。结果如图5。

  生化结果为患者的总蛋白和球蛋白显著增高。笔者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难道是一例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胶冻样血清?于是笔者打开了患者的电子病例。

  患者女,55岁,10余年前体检发现血糖高,当地医院诊断糖尿病。寻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本院内分泌科(单从这里并没获得可靠的线索)。既往史:“患者骨质疏松、病例性骨折”三月余。看到这个地方笔者眼前一亮。

  在结合患者的血常规提示贫血,生化提示高钙血症、在加上患者的骨质疏松,那多发性骨髓瘤的四要素CRAB(血钙升高、肾功能损害、贫血、溶骨性破坏)就快凑齐了。于是笔者打通了管床大夫的电话,将笔者的怀疑告诉了主管大夫。管床大夫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将患者转到血液内科。血液内科完善了免疫球蛋白检测、固定电泳(如图6~7)和骨髓穿刺。

  球蛋白和免疫固定电泳结果为患者免疫球蛋白IgA异常增高,异常M蛋白为IgA λ型。

  患者骨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G=23%,E=15%,G/E=1.53/1,粒系比例减低,形态 未见明显异常,红系比例正常,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呈缮钱状排列,浆细胞占47%,可见双核及多浆细胞,全片共见巨核细胞107个,分类25个,其中颗粒巨核19个,产板巨核6个,血小板单个、小堆散在分布,可见,外周血细胞形念,粒细胞比例正常,形态未见异常,成熟红细胞呈钱状排列,计数100个白细胞未见有核红细胞,可见1%浆细胞。结合以上结果,最终患者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IgA λ型。

  在我们日常生化检测工作中,使用的采血管为含有促凝剂-分离胶的黄色管。分离胶是一种粘性流体材料,拥有非常良好生理惰性、密封性和触变性的特点。因为分离胶的结构中含有大量具备缔合作用的氢键,所以分离胶会形成网状结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这种网状结构就会被破坏,从而变成粘度低的流体。

  然而当离心力消失之后,分离胶又会重新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又变成粘度高的流体。分离胶的网状结构随离心力变化而改变的性质被称为触变性。实验室正是利用分离胶的这一特性来分离血液中的不同成分。

  由于血清(密度1.02g/cm3)、分离胶(密度1.05g/cm3)和红细胞(密度1.08g/cm3)的密度有差异,所以当凝固后的血液与分离胶在同一试管中离心时,血清分离胶在血清和血凝块中间而形成一个完整、致密的惰性隔离层从而将二者彻底分开并完全积聚在试管中。但再实际工作中会经常碰到分离胶不能将血清和血凝块完全分离的现象,即我们俗称的“胶冻样”血清。“胶冻样”血清主要见于以下3种情况:

  而本案患者属于第三种情况,患者是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浆细胞疾病。为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会呈胶冻样状呢?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含有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即M蛋白。首先,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从而破坏纤维蛋白的聚合作用加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vW因子、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会增加,会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其次,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覆盖于血小板表明,封闭受体,进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再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还能抑制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或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单体上使纤维蛋白不能聚合。因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液形成的凝块不能收缩呈“胶冻状”。

  近些年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多发性骨髓瘤的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55.6%。虽然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旧没办法治愈,但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往往意味着患病的人能接受早期治疗,不仅能延长患者的生存年限还能够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血液科医生需要加强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我们检验人员尤其是生化室工作人员也要强化对其的了解,当发现异常结果时,要及时联系临床医生加做免疫球蛋白、免疫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贡献我们检验人员的一份力量。

  生化检测作为检验科的常规检验测试项目,为很多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相关依据。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多好发于老年人,目前仍旧没办法从根本上进行根治。笔者从发现患者血清呈“胶冻”状态开始分析,按图索骥,结合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给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思路,为患者的早期确诊立下汗马功劳。

  [1]李柯萱,邓向海.临床检验中应用血清分离胶对生化指标影响效果分析[J].名医,2018(12):121.

  [2]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5) : 480-487

  [3]张有江,薛小敏,王国庆.血清胶冻状1例.[J].实验与检验医学 第30卷第5期:432


联络帝迈
返回
顶部